始得西山宴遊記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唐 柳宗元

自余爲僇人,居是州,恆惴慄。其也,則施施而行,漫漫而遊。日與其徒上高山,入深林,窮回溪幽泉怪石,無遠不到。到則披草而坐,傾壺而醉。醉則更相枕以臥,臥而夢。意有所極,夢亦同。覺而起,起而歸;以爲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,皆我有也,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。
今年九月二十八日,因坐法華西亭,望西山,始指異之。遂命僕人過湘江,緣染溪,斫榛莽,焚茅茷,窮山之高而止。攀援而登,箕踞而遨,則凡數州之土壤,皆在衽席之下。其高下之勢,岈然窪然,若若穴,尺寸千里,攢蹙累積,莫得遁隱。縈青繚白,外與天際,四望如一。然後知是山之特立,不與培塿爲類。悠悠乎與顥氣俱,而莫得其涯;洋洋乎與造物者遊,而不知其所窮。

引觴滿酌,頹然就醉,不知日之入。蒼然暮色,自遠而至,至無所見,而猶不欲歸。心凝形釋,與萬化冥合。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,遊於是乎始。故爲之文以志。是歲,元和四年也。

註解
僇人:同"戮人",罪人。作者因永貞革新失敗,被貶為永州司馬,故自稱僇人。
是州:指永州,今湖南省永州市,唐朝時是非常偏遠之地。
惴慄:音"墜立",恐懼不安。此意為害怕政敵落井下石。
隟:指空閒時間。
施施:音"怡",喜悅自得慢步緩行的樣子。
漫漫:不受拘束的樣子。
其徒:那些同伴。徒,同一類的人,指愛好遊覽的人。
窮:走到盡頭。
回溪:曲折溪流。
幽泉:深僻的泉水。
披草:分開草。披,用手分開。
更相:互相。
趣:同”趨”樂趣。
法華:指法華寺,在原零陵縣城東山之上。
西亭:在法華寺內,為柳宗元所建,他經常在這裡游賞山景,飲酒賦詩。
斫:砍伐。
榛莽:指雜亂叢生的荊棘灌木。
茅茷:音"毛""發”指長得繁密雜亂的野草。
箕踞:坐時隨意伸開兩腿,像個簸箕,是一種不拘禮節的坐法。正規坐法,屁股要壓在腳後跟上,兩腿不能伸直。踞,蹲坐。
衽席:坐墊、蓆子。
岈然:山勢隆起的樣子,岈-音"瞎"。
窪然:深谷低洼的樣子,窪-音"哇"。
垤:音"跌"即螞蟻洞邊的小土堆。"若垤"承"岈然","若穴"承"窪然"。
攢蹙:聚集緊縮在一起。
縈青繚白:青山縈迴,白水繚繞。
四望如一:向四面望去都像一樣的。
是山:這座山,指西山。
培塿:小土堆。
悠悠:遼闊浩渺。
洋洋:悠然自得。
頹然:東倒西歪地。
形釋:形體消散了(忘掉了自己的存在)。
萬化:萬物變化,指自然界萬物。
冥合:不知不覺地融合為一體。

作者

柳宗元(773年-819年),字子厚河東(今山西運城)人,傑出詩人、哲學家、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著名作品有《永州八記》等六百多篇文章,經後人輯爲三十卷,名爲《柳河東集》。因爲他是河東人,人稱柳河東,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,又稱柳柳州柳宗元韓愈同爲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,並稱“韓柳”。在中國文化史上,其詩、文成就均極爲傑出,可謂一時難分軒輊

寫作背景

「永貞政變」之後,柳宗元被貶放於永州的第四年。柳宗元進入仕途後,主張改革時政,並參加王叔文所領導的政治革新。不料引起保守勢力反撲,王叔文等人遭革職, 柳宗元受波及,被流放至偏遠的永州擔任司馬一職。柳宗元貶謫永州之後,政治理想落空,心情委屈抑鬱。於是寄情於山水之中, 以尋求心靈慰藉。這段期間,他寫出許多山水小品文,其中最受後世推崇的,就是「永州八記」,《始得西山宴遊記》為柳宗元永州八記之首篇,寫於。這八篇遊記超越了「山海經」、「水經注」等地理記遊,成為遊記散文的精品。柳宗元的山水遊記不是單純地描寫山川景物,而是透過山水遊記反映內心情感,將其遭謫的悲憤和懷才不遇的痛苦寄寓於文中,使遊記呈現出情景交融的境界。其中,《始得西山宴遊記》、《鈷鉧潭記》、《鈷鉧潭西小丘記》、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記》、《袁家渴記》、《石渠記》、《石澗記》、《小石城山記 》,被稱為「永州八記」。遊西山的特殊體驗,使柳宗元終能從政治失意的挫折中暫時獲得解脫。痛苦的靈魂,終於找到了生命的出路。 
本文運用襯托突出的手法,不正面描寫西山的景色,而是通過登臨西山所見無盡的景緻,襯托出西山的高峻。宴遊所得的樂趣主要來自領略到山水的意趣。他登臨西山,面對眼前無盡的景致,心胸豁然開朗,頓感「心凝形釋,與萬化冥合」,敘事、寫景及抒情文字精煉。

39nr00021r8912ro76p5

上圖是文中提到的染溪照片:kknews.cc/travel/gbqkqx9.html (唐國輝攝)

有關作者的軼事典故  https://fanti.dugushici.com/ancient_authors/646/ancient_author_infos/1604

arrow
arrow

    yo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